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2022-11-01 15:44:17 来源:包头市统计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打造“高精强”现代农牧业为目标,以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为平台,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力度,完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补齐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提高绿色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走高效、安全、节约、环保的农牧业现代化新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快速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生产力显著提升

(一)农业经济加快发展壮大,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4.8亿元,比2012年增29.5%(按可比价计算,下同),2013—2021年年均增长2.9%。其中,农业产值72.5亿元,比2012年增长51.2%,年均增长4.7%;牧业产值127.2亿元,比2012年增长19.2%,年均增长2.0%。


 

(二)政策措施保障有力,粮食产量连续十年超百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包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实现了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狠抓粮食作物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新品种展示示范等基地建设,采取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的措施,确保全市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稳定增产,粮食安全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2021年,全粮食产量达到115.4万吨,比2012年增长14.1%,年均增长1.5%。其中,玉米产量101.0万吨,增长25.6%,年均增长2.6%。

 

(三)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持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不断加强现代农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能力,主要经济作物产量稳定增长,经济作物发展态势良好。2021年,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7.1公顷,比2012年增长14.3%,年均增长1.5%;油料产量达到8.6万吨,比2012年增长63.8%,年均增长5.6%;甜菜产量33.8万吨,比2012年增长53.6倍,年均增长56.0%。 

 

(四)畜牧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肉类产量稳步增加

十八大以来,包头打造“高精强”现代畜牧业入手,发展多种经营特色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走出一条高效、优质、增收的畜牧业发展之路。2021年末牲畜总头数达到308.8万头(只),较2012年增加54.6万头(只),增长21.5%,年均增长2.2%其中羊272.2万只,较2012年增长43.9%,年均增长4.1%肉类总产量17.0万吨,比2012年增长7.1%,年均增长0.8%,其中羊肉产量达7.8万吨,比2012年增长21.7%,年均增长2.2%。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十八大以来,包头市以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把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作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为促进市农业发展更上新台阶,我市大力发展各类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目前我市总结推广了祥利丰种植“三化”、九华马铃薯“北繁南种”、小尾羊“肉羊养殖分类带动”、源升“土地银行”、信步闲庭“反租倒包”等五种成功的利益联结模式经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全市70%的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与农牧户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65%以上农牧户进入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农牧户10余万户。

(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兵

我市集中打造土右旗、九原区、固阳县、达茂旗、东河区5个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快速推进土右旗、九原区、青山区3个食品加工园区建设,部分精深加工企业在包头高新区等园区形成聚集“食品加工园+农牧业产业园+生产基地+服务配套”的产业集群。其中,土右旗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九原区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达茂旗被评为全国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固阳县被评为自治区级产业化示范园区。我市将围绕推动农牧业集聚发展,继续加快打造5个现代农牧业园区,加大入园企业支持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2000亩核心区、加快建设2万亩示范区、逐步形成10万亩辐射区。

(三)农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在下大力气抓农业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了包头农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我市农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粮油、菜薯、肉蛋奶、食品、中药材等11个大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础,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202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产值77.6亿元,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下一步我市将立足“四个基地、两个中心、一个新高地、一个新体系”战略定位,创建包头农畜食品产业基地创新与人才高地。

(四)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标志

包头市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双品牌战略,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创建品牌,进一步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包头市品牌建设成效显著。2021年末,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5家,品一标”认证商品169个,全市农畜产品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个

三、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乡村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一)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2021年全市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791元,比2012年增加11370元,2013-2021年均增长8.0%,高于城镇居民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十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93:1缩小至2021年的2.39:1。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2021年全市农村牧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87元,比2012年增加7118元,2013-2021年均增长7.4%,高于城镇居民年均增速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7.2%下降至2021年的29.0%;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由2012年的3.30:1下降到2021年的2.17:1

(三)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农村基本实现全面通电、通公路和通电话,村内道路质量不断升级。2021年末,80.1%的村通公共交通;98.9%的村进村主要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93.3%的村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2021年末,96.8%的村通宽带互联网,88.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7.3%的村通自来水。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2021年末,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到62.8%,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村30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工作,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农村厕改工作质量持续提升,农村卫生厕普及率达64.7%。国家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末,94.9%到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9.6%的村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

(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国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大为改观。2021年末,乡镇卫生机构达到884家,村卫生室数达624个,平均每个村至少拥有一个卫生室。农民业余文化组织491个,图书室(馆)、文化站的村513个。国家持续加大扶贫支农力度,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消除了绝对贫困,对孤寡残病等失去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应保尽保、应养尽养。2021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万人,比2012年下降1.6万人;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数3765人,实现了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农民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生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在“三农三牧”领域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涌现出的新实践、新探索,取得的新成绩、新经验,弥足珍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市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奋力书写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乡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