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首页 > 专题专栏 > 民意调查 > 民调报告 > 内容 返回上一页
内蒙古就业人口呈现四大特点 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就业人口整体素质
来源:包头市统计局 日期:2023年02月28日 11:41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点击量:

内蒙古就业人口呈现四大特点 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就业人口整体素质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自治区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人才优先战略,全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但随着人口规模红利的减弱,高层次人才不足、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就业人口比重低等问题较为明显。下一步,需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人口规模红利减弱,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依然较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内蒙古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1569.67万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237.73万人,年均减少1.4%;劳动年龄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5.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较大。

 二、就业结构显著优化,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待提升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第一产业就业人口长期占据全区就业人口主导地位。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区就业人口中,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分别为28.14%、21.18%和50.68%。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为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内蒙古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偏低。

 三、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但高层次人才不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比重由2010年12.41%提高至2020年的29.32%,十年提高了16.9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83%)6.49个百分点,但全区拥有硕士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比重(1.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3个百分点,高层次人才不足。

 四、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就业人口比重低

 2020年,内蒙古1.06%的就业人口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大多数省市。其中,仅有0.09%的人从事研究和试验发展,全区从事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就业人口比重在全国排位较后(排26位),高精尖人才严重不足。

 五、对策建议

 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把人才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区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全方位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我区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加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基金,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方位培养人才。

 三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立足自治区实际,积极、有效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顶尖人才。同时还要鼓励人才走出去,学习汲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理论水平,为自治区发展储备更多人才。

 四是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大胆使用青年人才,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