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首页 > 统计业务 > 统计分析 > 内容 返回上一页
以“一个创新、三个实现”为指引推动高质量发展 ——包头市规上企业创新情况分析
来源:包头市统计局 日期:2025年05月22日 11:20作者:包头市统计局 点击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拉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包头时作出“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要求包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产业升级、实现绿色转型、实现民生改善。这一重要指示是指引包头走好创新发展之路的行动纲领。但是,根据最新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包头市1667户规上企业整体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规模扩张与质量分化并存,创新质量与“一个创新、三个实现”目标仍存在差距。

一、规上企业创新基本情况

(一)企业规模稳步增长,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2024年,全市参与创新调查的规上企业1667户,比上年增加335户,增长25.2%。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96户,比上年增加110户,增长18.8%;建筑业企业107户,比上年增加21户,增长24.4%;规上服务业企业864户,比上年增加204户,增长30.9%。企业规模的扩张为创新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从创新活动开展情况来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4年,全市参与创新调查的1667户规上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仅有420户,占比25.2%,较2023年下降2.7个百分点;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数382户,占比22.9%,较2023年下降3.4个百分点;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321户,占比19.3%,较2023年下降1.8个百分点;有组织(管理)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253户,占比15.2%,较2023年下降2.9个百分点;同时实现四种创新(即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的企业43户,占比2.6%,与2023年持平。这表明在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创新质量并未同步提升,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以契合“一个创新、三个实现”中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创新方式侧重组织营销,核心竞争力提升面临挑战

在创新方式的选择上,包头市规上企业呈现出侧重于组织或营销创新的特点。在实现创新的规上企业中,产品创新企业有50户,占比10.3%;工艺创新企业89户,占比18.2%;组织创新企业208户,占比42.6%;营销创新企业141户,占比28.9%。组织管理和市场端创新受到重视,然而直接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与工艺创新占比相对较低。这种创新结构不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独特优势,难以有效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与“一个创新、三个实现”中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要求存在差距,亟待调整创新方向,加大产品与工艺创新投入。

二、创新发展制约因素

 (一)创新环境挑战加剧,企业创新动力受阻

尽管2024年参与调查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创新活动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数比去年下降3.4个百分点,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分别下降2.5、5.8、2.6个百分点。市场需求疲软、技术与市场匹配度不足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导致新增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整体创新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这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不符,不利于包头市规上企业在创新道路上稳步前行。

(二)小微企业创新意愿低,创新主体活力不足

2024年,包头市1667户规上企业中有1418户小微型企业,但开展创新活动的小微企业仅308户,占比21.7%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5.2%)3.5个百分点,与大型和中型企业相比,分别低48.9和16.4个百分点。其中,微型企业480户,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仅15.0%。小微企业创新占比过低,反映出创新意识淡薄,这不仅制约了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影响了全市规上企业创新的整体活力,不利于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难以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

(三)人才与成本瓶颈突出,创新要素保障匮乏

人才短缺、创新成本高和缺乏技术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阻碍因素,其次是资金不足、缺乏银行贷款、市场需求不确定等。人才和市场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制约尤为明显,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倾向于保守经营管理,进一步限制了创新活动的开展。这种情况反映出包头市在创新要素保障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实现“一个创新、三个实现”中对依靠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创新发展突破路径

(一)多维发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明确自身在创新治理中的角色定位,积极推动构建协同创新治理机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技术服务,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联合骨干企业和重点院校,精心策划组织研讨会、招商洽谈会等创新活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精准施策,激发企业创新意识

一是政府应通过政策帮扶和引导,为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创新评价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营造公平、有序、高效的创新环境,激发小微企业的创新潜能。二是定期组织培训、高端论坛和国内外交流考察活动,拓宽企业家视野,转变其经营管理思维,培养创新素养,增强企业家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企业整体创新意识。

(三)引才降本,强化创新要素保障

一是持续扎实落实“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计划”,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政策落地生根,使更多企业受益。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投入,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缓解人才短缺问题。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风险投资、金融资本、创投资金等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引入民间资本,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企业创新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注释:本文中规上企业包括规上工业,特、一、二级建筑业,规上服务业;规上服务业包括限上批发业和规上重点服务业;规上重点服务业包括规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