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首页 > 统计业务 > 统计分析 > 内容 返回上一页
筑牢边疆教育基石 赋能民族地区振兴 ——包头市边境地区基础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包头市统计局 日期:2025年06月30日 14:47作者:包头市统计局 点击量:

全面提升边境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是促进边境地区民族团结和谐、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内容,也是夯实边防建设人才基础、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边疆地区,其边境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承载着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的特殊使命。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关于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掌握内蒙古自治区边境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系统梳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自治区统计局社科文处精心组织开展了此次专项调研工作。包头市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将本次调研作为推动本市边境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契机,对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开展调研。

达茂旗作为包头市唯一的边境旗县,地处包头市北部,北与蒙古国接壤,拥有88.6公里的国境线,户籍人口10.6万人,常住人口6.5万人,总面积达18177平方公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及地域特征,使得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既面临共性挑战,也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现将包头市边境地区基础教育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包头市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从学校类型看,达茂旗共18所学校,其中5所(1所13人幼儿园、1所35人幼儿园、2所无学生小学、1所36人小学)因学生较少未参与调研,其余13所学校参与了本次调研。其中,幼儿园数量最多,占比53.8%(7所),公立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2所;小学占比30.8%(4所),均为公立;初中和高中各1所,均为公立。这一分布反映出达茂旗边境地区基础教育阶段中,学前教育机构相对较多,而中学数量较少,且以公立为主的特点。

从生源变化趋势看,13所学校中有8所生源逐年减少、4所基本稳定、1所持续增加。具体为:7所幼儿园中,5所生源呈现逐年减少趋势、2所基本稳定;4所小学中,3所生源逐年减少、1所基本稳定;初中生源基本稳定;高中生源持续增加。生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学龄人口减少和本地人口外流。例如,部分家庭为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选择将孩子送到市区学校就读,导致本地生源流失。

(二)教师基本情况

从教师年龄分布情况看,幼儿园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特点,35岁以下教师在部分幼儿园占比较高,如某公立幼儿园18—35岁教师占46.4%,36—50岁占47.4%;36—50岁教师是小学教学的中坚力量,占小学教师的比重超过50%;初中和高中的教师年龄相对较大,教学经验丰富,36—60岁教师占比为76.3%。

从教师学历水平和稳定性看,幼儿园中公立幼儿园教师本科占比达88.3%,民办幼儿园专科占比相对较高,专科教师占75%;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普遍超过90%,学历水平较高;初中和高中以本科教师为主,有少量研究生学历教师,整体学历层次在各学段中相对较高。13所学校中有7所学校存在教师流失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待遇低、晋升渠道不畅、工作环境艰苦及家庭原因等。

从教师编制与培训情况看,部分学校存在编制不足或超编现象,超编多因代课教师数量较多,编制不足则主要是由于招聘困难;教师年均参加专业培训次数以5次以上为主,主要期盼在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体质教育等领域开展培训,分别占期盼培训领域的25.5%、21.6%、17.6%和17.6%。

(三)基础设施与设备情况

从基础设施配备情况看,幼儿园主要配备了体育场、图书馆、心理辅导室、卫生保健室等设施,为幼儿提供了较好的活动和学习环境;中小学的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体育场、图书馆等基础设施配备相对齐全。

从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看,多数学校存在设施设备老旧、更新缓慢,学校建筑陈旧老化,教学设施和器材短缺,图书馆、图书室藏书量少等问题。其中,设施设备老旧、更新慢占比29%,学校建筑陈旧老化占比29%,教学设施和器材短缺占比19.4%,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效。

(四)教育活动与教学方式

从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情况看,学校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特色资源,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如依托边界线、边境界碑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与戍边民警巡边护碑课外实践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等。

从教学方式与资源共享情况看,采用跨学科融合、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学校之间结对帮扶、使用信息化远程教育平台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资金与安全管理

从资金来源与短缺情况看,以财政拨款为主,部分民办学校依赖学生缴费。13所学校中10所存在资金短缺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较大、学生数量不足、财政拨款不足等。其中,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较大占比43.5%,学生数量不足占比34.8%,财政拨款不足占比13%,成为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

从安全管理情况看,学校普遍制定了门卫保安管理制度、大型活动安全制度、消防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了学校的安全运行。

(六)家校与留守儿童

从家校联动情况看,学校积极开展家校联动工作,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立家长学校、针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理念讲座、成立家长委员会、家访活动、亲子课堂等方式,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从留守儿童关爱情况看,有12所学校流动留守儿童占比在5%以下、1所在10%以下,学校通过建立流动留守儿童在校生台账、开展党员干部教师代理家长制、定向结对帮扶、引导学生进行志愿活动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和帮扶,保障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七)课程设置与课外活动

从课程设置情况看,12所学校设置了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3所幼儿园、2所小学和2所中学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多数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课程比例较高,超过12%;初中体育健康课程比例较高,超过12%。

从课外活动情况看,多数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包括学生社团、兴趣小组、体育特长班、边境研学、志愿服务活动等。其中,小学和中学所有学校开展了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初中和高中都开设了体育特长班。

二、包头市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边境教育资源较为短缺

达茂旗作为边境旗县,受地域广袤与学校分散化布局影响,办学成本偏高,国门学校维护资金缺口逐年扩大。教学设施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部分学校体育场馆、计算机室、实验室、供暖设备等基础设施设备老化陈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与市区学校相比,智慧校园建设与数字化设备配置存在较大差距,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明显,难以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边境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困境

受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达茂旗存在招不来、留不住、优秀教师流失的问题。从地理位置看,达茂旗的学校主要集中在百灵庙镇,距离包头市约150公里,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干旱风沙多,寒暑变化强烈,昼夜温差大,年均6级以上大风超200天,特殊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使得市区老师来此支教意愿不强,也难以吸引外地人员来此从教。这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科之间分布不合理,部分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基础教育生源流失较严重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背景下,边境地区人口向中心城区迁移趋势明显,青年和适龄劳动力选择离开边境地区务工或求学,加之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许多家庭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迁移到城市居住,导致生源流失严重。近五年学生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共减少学生870人,主要集中在小学升初中过程中。生源的流失使得学校办学规模缩小,影响了边境地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育协同发展成效有待提高

虽然达茂旗积极与市区优质学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但受支援学校师资、两地距离和支教时间等因素制约,结对共建学校间教师流动不顺畅,教学教研工作不连贯,学校管理和教学水平提升不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难以从根本上提升达茂旗边境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边境地区基础教育提升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强化教育资源统筹规划,提升保障能力

 1.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加强边境地区学校布局顶层设计,结合人口流动趋势与教育需求,科学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探索联盟化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加大对边境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重点支持实验室、信息化设备等教学设施更新,提升办学条件保障水平。

2. 完善经费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边境地区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建议上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边境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与办学成本相匹配的经费动态调整机制。拓宽教育投入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边境教育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破解人才发展瓶颈

 1.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研究制定符合边境地区特点的教师待遇保障政策,提高边境教师岗位津贴标准,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增强岗位吸引力。优化边境教师职称评聘政策,适当放宽评审条件,加大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提升职业荣誉感。

2. 创新教师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边境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与高校、教研机构的合作,开展针对性培训。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促进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探索建立边境学校与市区优质学校教师柔性流动机制。

 (三)提升办学质量,增强教育吸引力

 1. 优化升学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有利于稳定边境地区生源的升学政策,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持,适当提高边境地区学生在重点高中招生中的比例,完善分招政策,为边境学生提供更多优质高中入学机会。

2. 打造边境教育特色

立足边境地区特点,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加强民族文化传承、边境安全教育等特色课程建设,形成差异化办学优势。支持边境学校开展特色办学实践,培育品牌学校,增强本地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深化区域协同,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1. 加强校际合作交流

完善边境学校与市区优质学校的结对帮扶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促进教育理念、管理经验、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健全跨区域教研协作机制,提升边境学校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2. 完善教育评价导向

建立符合边境地区实际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边境特色教育等内容,引导学校特色发展。改进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全面客观评价边境教育发展成效。